软件开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傅盛如果在乎别人的评价,我早就疯了 [复制链接]

1#

内容来源:年10月9日,在腾讯大学高端访谈节目《CEO来了》上,猎豹移动董事长、CEO傅盛分享了他对创业、机器人行业的洞见,以及他的学习心法。笔记侠作为合作方,经主办方和讲者审阅授权发布。讲者

傅盛封面设计

子墨责编

嘉琪第篇深度好文:字

12分钟阅读

完整笔记商业思维

本文优质度:★★★★★+口感:三杯鸡

笔记君邀您阅读前,先思考:

当下环境,产品出海还有机会吗?开展新业务,必须要成立一个新公司吗?成事儿,靠什么?

建议在WIFI场景下观看

一、关于出海:猎豹为什么要出海?

现在出海还有机会吗?

1.猎豹为什么要出海?

①寻找突围点

我最早是从开始进入安全领域的,后来巨头竞争,留给创业者的空间就非常小了。连我们最擅长的安全领域,也完全突围不进去。

那时候,我每天都在想“到底怎么办”这个问题。后来,偶然看到了一些海外的机会。我们发现,那些在排行榜上表现比较好的项目都是个人做的。

当时,我们就意识到这是一个巨大的机会。我们从目标着手形成了一套方法论,如果这个目标是可以完成的,或者大概率能完成的,那么你的能力的不足或者对自己所在领域的不熟悉,都是可以弥补的。

所以,我们当时讲的目标——路径——资源,就解决了“根据有多少资源做多少事情的”的问题。

于是,我们去遍访一些开发者,去遍访用户,去观察排行榜,然后用小规模的团队进行试错,如果试错结果不错,就加大一些资源。

慢慢地,态势起来后,大概在中期阶段,我们觉得能取得成功了,才真正在美国、欧洲进行产品的投放。

所以我一直觉得:

创业者最核心的点,是找到那个不被巨头重视,但未来极有可能发展起来的机会。

②机会,源于洞察力

本质上讲,机会源于洞察力,有些人善于从微观洞察,有些人善于从宏观层面洞察。当然,最好的办法就是对行业、对市场、对地域有洞察,然后还要特别在乎一些微观的体验。

其实,洞察力决定了你能看多远,你今天所做的事情不是为今天做的,而是为明天、甚至后天做的。如果你能看到后天,你今天做事情就很坚定。

所以,我认为这是有方法论的,并不是因为灵感造就的。

洞察力,可以说是一个和数学一样的、可以推演出的公式,只是由于商业环境极其复杂,可变量太多,因而这个公式不容易列出来的;另外,它没有重复实验的机会,所以方法到底好或者不好,也没有办法进行二次验证。

2.产品出海还有机会吗?

出海肯定是巨大的机会。你可以回顾一下历史,从美国企业到日本企业,其实都是国内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本土机会减少,才开始谋求出海机会,进行全球化发展的。

所以,我认为今天中国的创业者,选择出海也是很好的。在这里,我给大家3点建议:

第一,尽量找一些未来成长空间大的边缘市场。

欧美竞争都过于激烈,像印度、东南亚甚至非洲,都是一些可以考虑的竞争市场。

第二,把你熟悉的中国模式复制出去,不在陌生市场进行创新模式。

中国今天很多的产品模式和创新模式,已经处于全球领先的地位,你只要把这个模式能复制到一个地区,可能就已经是很大的机会了。

第三,高度重视本地化,钻研海外市场。

我们一定要相信“百闻不如一见”,你自己一定要花时间在那个市场。当时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几十个中层拉到美国去开会,和很多当地公司聊。那时,大部分人第一次知道美国长什么样。

后来,我们持续往外派人,目的是让我们自己真正对当地的业态也好、用户也好,能够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关于AI和机器人领域

的一些思考

1.寻找新的、大的赛道

猎豹在14年就上市了,那时风头蛮劲,我在当时就有一个判断:移动互联网巨头垄断的时代已经来临,指望我在这个市场上产生巨头式的颠覆是很难的。

要寻找新的、大的赛道,它必须要符合能力的传承。其实AI(人工智能)本质上是基础能力,我们也可以在它的主题构建上做编程。

这个能力是个大潮带来的。你不能因为你手上有Windows(微软操作系统),安卓市场来了也不做。

我们那时为了做这个海外市场,调了接近个Windows(微软操作系统)工程师,快速转入安卓系统。三个月的时间,大部分人都转过来了。

第一个大逻辑:机器人的本质,是工具。

在我看来,猎豹最核心的能力,是做出一款让你的设备变成更好用的工具的能力。

这个能力在AI(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也同样适用。我们今天讲的机器人,不是变形金刚,也不是完全取代人,而是在某个传统场景下,能够取代一部分人的工作,比如语音服务、劳动服务,本质上还是工具。

我把这个大逻辑想通以后,觉得我们去做AI(人工智能)+机器人,有点像我们出海。看起来做的是海外市场,其实是把我们的安全能力,也就是做工具的能力做到海外去了。

今天我们做AI(人工智能)+机器人,也是把我们的工具能力放在AI(人工智能)这个平台上,所以并没有出现真正的能力上的断层,当然它需要丰富很多能力。

第二个大逻辑:找一个未来能发展成巨大产业的机会。

移动互联网的竞争已越来越激烈,我们要找到一个在未来能发展成巨大产业的机会。

我考虑过汽车,但随着共享出行、自动驾驶的出现,以后大家对汽车的消费会越来越少。另外,想要打入这个市场,还得撬动传统汽车产业。我认为这不在我的能力范畴之内。

但像机器人这个产业,在当时属于早期产业,未来人们对它的需求一定越来越大,所以它的赛道非常巨大,只是今天由于各方面原因没有形成这样一个契机点。

可是,企业的使命就是把本来可能过五年会实现的契机点,或者过三年就有机会的契机点,提前一点施于实践。这样一来,你就是潮头上的企业。在未来的时间空间里,他都是可以高速成长的。

第三个逻辑:在新的赛道上定义一个新产品。

我个人做了很多产品,包括从0到1的产品,也包括很大规模用户量的产品。但在一个新的产业下,比如我们今天讲的机器人,大家脑海中对它的印象都是不一样的。

这时,如果我所在的公司和我有机会在这个新赛道上去定义一款新产品,肯定是每个创业者都梦寐以求的。

今天我们使用的机器人并不是一个全新的、和过去毫无关联的业务,除了底层能力,有一定的AI(人工智能)的赋能之外,它本身就是安卓上的应用。

正是以上这几个逻辑的结合,支撑了我们去做AI(人工智能)+机器人这件事。

2.成立新公司

猎豹的主要营收在手机上,那AI机器人业务在猎豹这家公司里,就很容易成为一个实验室,无法拿到更多资源。

在猎豹这家上市公司,CEO如果强行推进AI机器人业务,会对上市公司财报影响很大,因为它前期的研发投入若放在上市公司里,就是亏损。

所以当时就采用成立新公司这样一个方式,使得我们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AI(人工智能)队伍,以及软硬一体化的队伍。这在过去两三年,是很难想象的。

我当时想清楚了一个逻辑,AI(人工智能)带来的视觉识别和语音识别是下一步的交互界面,我们做工具的、做应用的,最重要就是交互。但交互的每一次革新在当时都是被人低估的,就像乔布斯当年把全键盘去掉变成全面屏时,这个交互却产生了巨大革命。

想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我就觉得,我们是有机会在一个新的产业形态上去建立新的交互的。

猎豹做了全球化以后,在硅谷、以色列都投了基金,所以我那时经常在全球各地看各种创业公司,看很多创业者。就是在那时,我们发现了AI(人工智能)技术,比整个行业早了半年到一年。

15年后,16年就开始着手组建队伍。当时觉得手机是中国最大的一个硬件品类,所以从一个比较著名的手机厂商找了一些核心人员,就这样把一个团队建起来了。

后面这两年,还是经历了很多成长、调整,还有一些新的理念和思想。

选赛道看起来选对了,现在整个机器人行业,热度是呈上升趋势的。至于产品本身,至少我认为我们的产品在我们定义的一些场景下,是可以满足用户需求的,真的能为用户解决问题,算是闭环了。

我觉得这里面最关键的是找到核心点,就是帮助用户解决问题。这其实还是互联网的思维逻辑,所以我们提出了制造“真有用的机器人”的要求。

在今天看来,这个大逻辑是对的,但小逻辑上犯了很多错误,比如用手机的思维做硬件。所以,现在我们团队里有一句话叫“摆脱手机思维”。

手机一年出一个产品,半年多出个原形,从这一款手机开始量产时,下一款手机就开始做了,整个过程需要一年。

机器人对传感器的要求很高,但因为场景的定义很难,所以需要快速迭代。我们现在也要求,以很快的速度去提供一个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所以,它的周期一定比手机更快。

3.巨头进入,如何面对?

第一,这个市场足够边缘,大家都认为这件事现在做来不靠谱,这就是好机会。

靠谱的时候,大家都冲进去了,就很难有机会了。所以我的判断是:巨头不太认可这件事和现在这个时间点是靠谱的。

第二,它链条还是挺长的,就跟今天腾讯不会做手机一样。

即便有个巨头想做,投一个实验室或者搞一个部门做都不容易做好。因为软硬件、AI(人工智能),现在又ToB(面向企业),这个能力打造的链条是特别长的。

我当然相信大公司创新的机制,但前提是,这个公司把创新作为核心战略,而且从上到下全力以赴。但今天,我还看不到他们会对机器人市场做出这个决定的迹象。

另外,我觉得产品真正的难题不在于框架、市场,甚至是形态,而是很多细节。产品是“筛子理论”,每个地方都是个针眼,看上去很小,但假如到处都是针眼,最后你什么水都盛不到。

所以,如果不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