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开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B2B产品方法论三内容产出的流程以及 [复制链接]

1#

内容的产出可以分为五个阶段:采集用户需求,进行分析→收敛需求成专题→模式化生产内容→排程推送管道→快速测试与迭代,建立社群培养用户习惯。

本文大纲:

内容行销的五个运营流程;结论:内容行销,尽可能模式化,才有迹可循。第一篇先总论了用户增长&内容行销的方法论,介绍SaaS企业工具的产品核心、ToB与ToC营销的最大差异在于决策链上多了“评估”这个环节。

第二篇则是进一步谈B2B“行销与运营”的误区,不建议追求大量曝光与传播,应追求的是“转化”,以及如何运用InboundMarketing的方式,让企业用户认为你是个值得信任的品牌。

透过一系列步骤去“生产内容”,目的是提高产品的价值,让用户的黏度、活跃度提升。

运营主要可分为两个阶段:

拉新(Leads)、使用(User)、付费转化(Active)用户管理和维系(VIP,Referral)而接下来的第三篇,是InboundMarketing概念的应用呈现,也就是俗称的“内容行销”。

我会用一整篇,分享我在JANDI的“内容产出流程”,每一个环节为什么这样设计,用了哪些工具与方法来协助我,以及如何模式化运作。

内容行销的五个运营流程基本上可以分为“五步骤”:

采集:用户需求分析,定位内容运营目标专题:将用户需求,转为产品需求创作/编辑/审核:模式化生产(以Airtable作为专案追踪与数据资料库)推送/排程:别急着吃棉花糖,等待时机快速测试/获取回馈/保持互动:建立社群、培养用户行惯

一、采集:用户需求分析,定位内容运营目标

第一个阶段,我们必须先“采集”,但这个采集的受词并不是内容素材,而是“用户需求”。

生产内容之前,我们必须先了解企业目前所处之环境、有多少资源、要达到什么目标,才能开始行动。

根据现阶段的运营目标,进行“用户需求分析”,定位受众的轮廓,找出对应的内容偏好。确立内容标准(背景与内容?如何与企业品牌价直观连结?文章撰写方向?),并且订出本次内容运营的目标(流量、转化的指标)

用户需求分析:用户场景问题解决方案

用户需求分析,建议使用思维导图软件,快速展开,并且有效地排序优先顺序。

用户:公司下一阶段的目标是哪些潜在用户?想要哪些用户看到我们的内容?找出目标用户群中,共同特征的集合。如:科技公司老板主管、新入职场的工作者、活跃于新创活动的大学学生。场景:分析上述用户,在什么情况下会对这个内容感兴趣、有需求?这些目标用户群,他们在特定场景中,普遍上会遇到的场景,环境的各类客观事物的集合,包括时间、空间等。问题:分别在上述场景下,会有什么问题、需求与挑战?用户群在这场景下的痛点?当客观环境与事物反应到人物身上,回馈出来的情绪与需求点?解决方案:现在的解决方案可能有什么?

用户需求分析,可用“用户场景问题解决方案”的步骤来层层展开

二、专题:将用户需求,转为产品需求

第二个阶段,将上一阶段发散完的“用户需求”,收敛成“产品需求”。

以内容行销这个环节来看的话,其实就是“内容规划”。

而在JANDI内,我们称为——专题。

也就是在一段时间内,我们的内容生产必须符合此方向,让“内容有包围性”,也让我们的用户读者,可以更全面性的了解这议题。

举例来说,在JANDI,我们每隔几个月会依照当时的行销策略、研究用户状况、时间与环境趋势,推出相对应的专题,例如年尾时,搭配新年,推出了以“转型、除旧布新”为主题的内容专题。

JANDI内容专题的草案文件包含:背景与内容、与公司品牌价值观的连结、时间、子标题、预计日程…等等资讯

三、创作/编辑/审核:模式化生产(Airtable)

再来是第三个阶段,当专题设定完成后,就有了个方向可以去搜集内容素材,开始撰写内容了!这个阶段是个漫长的流程,既然有流程就有模式化的流程图:

这是我们内部内容生产的流程图,做出SOP才能够有效益的模式化!

FAQ:为什么用Airtable?

因为Airtable算是个全方为的智慧型资料库了,除了最基本的资料库检视之外,还有日历检视(一览文章的预定发布日),看板式检视(快速了解每个内容的状态,哪些Delay要处理,哪些还没作图)。

甚至,还能配合函数,将utm网址自动化产出,将一个文章设定一个ID,就能自动产生对应的utm追踪网址。

不只是资料库的标准备配:“分析数据”好用,还能做专案管理,虽然介面全英文,但真的无可取代,有空的朋友也可以试试玩玩(百分之九十九让你离开一点都不智慧的GoogleSheetXDD):

Airtable(一):先透过日历检视,找到自己被分配到的文章,查看日期是否可以接受,再填写自己预计完成的草稿日期(至少提前预计发布日三天)

Airtable(二),左图:看板式检视;右图:透过函示可以直接自动化utm追踪码

我们每篇文章,都会有一个专属ID,例如图中“TWM_Productivity_”(台湾,Medium,Productivity系列文章第62号),而我们的CTA的utm追踪码是:(网址会导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