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概况
根据清华大学的发展战略和深圳市的产业需求,国际研究生院优先布局“海洋能源”等六个清华大学一流的工科学科并辅以创新管理。广东省是我国海洋第一强省,清华海洋学科的发展也与深圳市的产业需求高度契合,因此本项目将为深圳产业转型提供动力,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社会创新发展助力,并有力地助推清华大学“双一流”建设,拓展新工科的内涵。
海洋能源工程硕士于年首次开始招生,此项目招生方向包括能源动力和土木水利两大类,选择能源动力方向的学生学位授予、就业方向和能源动力(电气工程)方向一致;选择土木水利方向的学生学位授予、就业方向和土木水利(海洋技术与工程)方向一致。
二科研条件
科研条件方面,依托国家、等国家重大项目和课题,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牵头建设(含在建):
国家级研发平台“深圳深海海洋工程装备配套试验平台”、
深圳市级重点实验室“深圳市近海动力环境演变重点实验室”、
深圳市级公共服务平台“深圳市南海可燃冰开采技术平台”、
深圳市海洋工程装备风浪动力耦合试验公共服务平台、
深圳海洋微生物资源筛选与利用公共服务平台。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较好的科研硬件环境,包括海洋大楼(建筑面积.07m2)、世界上唯一可造随机风场的海洋工程水池、世界上唯一可进行5轴静动力加载的疲劳试验系统、清华建校百多年来的第一艘科研船舶“清研号”(吨级)、海上综合试验场一个(含深圳—大鹏国家级海洋装备海试平台、广东汕尾—清华大学海洋技术研究中心龟龄岛海洋可再生能实验站和广西北海—清华大学海洋技术研究中心北部湾研究所),以及一系列跨学科公共服务平台,为开展海洋能源土木水利方向的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科研成果
学科一直致力于海洋能源土木水利方向的研究,在基础理论与试验研究、数值模拟与数字孪生、工程设计与实践方面取得了大量科研成果。
突出成果包括:
对波浪与地震对海上固定式风机的联合作用研究,被誉为国际领先水平;
基于海底地震动与台风风浪环境的模拟与试验,提出了海洋结构的抗震设计分析模型,并首次提出适用于中国南海的极端风浪荷载模型;
创新设计了深远海浮式风光渔综合装备,实现风光互补,解决远海渔业养殖的用电难题;
针对新型海上浮式风机,研究其抗台风基础形式和工程结构空间节点设计方法等;
此外,学科在水下机器人、海洋环境大数据技术、自主知识产权软件平台等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四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由国际学术名家和有留学背景的优秀人才组成,包括院士、国家人才引进计划和杰出青年特聘教授为代表的全职和双基地教师。迄今已累计培养硕士生、博士生近百人。采用校外导师及校内导师双轨制培养,校外导师深度参与研究生培养。依据学科自身特点,积极加强高水平创新基地和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创新工作的能力。重视拓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积极引导研究生向高水平国际会议投稿并参加国际会议进行汇报。
项目人才培养依托行业,但不拘泥于行业,呈现出就业去向的多元化特征。其中,国网和南网等电网企业,中海油和中石油等能源企业,中建和中交等建设企业,万科和碧桂园等房地产企业等大型重点企业是毕业生的主要流向。此外,高新技术企业、金融行业的就业比例以及前往国内外各知名高校继续深造的比例也在逐年升高,具有典型的深圳开创型、多元型特征。
五导师队伍
土木水利类师资队伍包括:陈道毅教授、郑向远教授、邢久星研究员、毛献忠副教授、李强副研究员、李孙伟讲师和校外导师若干。
陈道毅教授博士生导师
-
邮箱:Chen.daoyi
sz.tsinghu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