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治疗白癜风的医院中国本土纪录片在德法热播
随着1978年后,中国不断对外开放,外国拍摄关于中国的纪录片数量激增。据德国柏林艺术大学媒体学者菲利普表示,现在德国拍摄的以中国为主题的纪录片每年有10部左右,内容涉及方方面面,这与中国日益增加的重要性有关。
舌尖上的中国海报。图片来源:CNTV 原标题:中国本土纪录片在德法热播 欧洲如何 窥 中国 中新8月16日电据法国《欧洲时报》报道,近些年,随着中欧关系的不管加深,中欧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增强。欧洲的很多电影人曾多次选择以中国为题材拍摄电影或纪录片,来向西方观众讲述这个神秘的东方古国在新世纪里的变化。 中国本土纪录片以东方文化和历史积淀,在价值多元的国际纪录片领域独树一帜,逐渐登上国际舞台。其中《1937南京记忆》、《舌尖上的中国》等一批中国原创佳作,在欧洲播出后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去偏见:欧洲观众发现从未了解过的中国 近日,一部名为《中国,新的超级强国!》的电视纪录片在德法公共电视台晚间*金时段播出,受到欧洲观众好评,仅在德国收视人数就超过百万。 12日,德国《法兰克福评论报》以标题为 中国,新的超级强国! 的文章,介绍了德法公共电视台在晚间*金时段开播以此为名的3集纪录片,讲述在过去一百年历史中中国如何崛起为全球大国的路程。 节目的播出引发了法国民的热烈讨论,虽然也有带着 有色眼镜 和抱着怀疑态度观看节目的观众,但是不少法国人还是从节目中发现了他们从未了解过的中国,并且认为这是一个能够了解真实中国的良好平台。 接地气:为本国游客赴华旅游 踩点
随着1978年后,中国不断对外开放,外国拍摄关于中国的纪录片数量激增。据德国柏林艺术大学媒体学者菲利普表示,现在德国拍摄的以中国为主题的纪录片每年有10部左右,内容涉及方方面面,这与中国日益增加的重要性有关。 英国广播公司(BBC)从2001年开始共拍摄了《战栗东方》《成吉思汗》《美丽中国》《驾车游中国》《发现中国:美食之旅》等多部纪录片。 这些纪录片通常集中从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和经济发展方面,介绍中国,同时还有为本国游客赴华游玩 踩点 的作用。 有冲突:单一视角常常不能正视中国的积极力量 中欧同为历史悠久的文明,而两者之间的差异甚大。因此在欧洲纪录片里,东西方文化之间的碰撞,也成为了导演们最爱的角度之一。 BBC最近播出的《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引起了中英民关于两种教育方式对比的讨论。而在8年之前,BBC摄制组远赴中国,历时一年拍摄了一部叫做《中国学校》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让很多人看到了中国学生的辛劳,也让人看到了中式教育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当中国经济腾飞之后,这种冲突就延伸到 中国模式 以及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中。一直为世界提供发展榜样的欧洲或许还不能适应中国 不按套路出牌 的发展方式。 谈华人:更真实直观地了解身边的东方面孔 当中国人和中国资本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欧洲人身边,欧洲人开始重新审视离他们最近的东方面孔 当地华人。重新审视的方式之一就是纪录片。 以纪录片的形式展现海外华人面貌,能让所在国民众更为真实直观地了解到大多数华人的发展是在诚实勤恳、吃苦耐劳的奋斗中艰苦生存,而不仅仅是从一些被放大的社会负面新闻中拼凑一些不完整的华人形象。 今年3月,西班牙马德里公映了纪录片《马德里新一代华人企业家》,该片记录了一批各行各业的中国年轻创业者,从律师楼到旅行社,从大型文具企业到连锁甜品店,从中文时尚杂志再到进出口贸易 希望让广大西班牙人正确了解旅西华人、了解中国商人。 走出去:把 好饭 端到欧洲人 餐桌上
风靡一时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比利时引起了关注,2014年,该片在比利时国家电视台一套播出,让比利时的观众着实享用了一道 中华美食盛宴 。 播出后,欧洲议会议员德里克 沃根说: 在欧盟国家范围内,中餐是非常出名的。在英国,几乎每一个城镇都有中国快餐或者中餐馆。让欧盟国家的人更加了解中国文化,食物是一个好的起点。
在去年的欧洲最大纪录片节 国际阳光纪录片节上,中方参展商将通研讨会、工作坊、发布会、提案预售单元等多种活动,与国际同行展开交流与洽谈,并推介《1937南京记忆》、《舌尖上的中国2》等一批中国原创佳作。 中国拍摄记录片的实力已经大有精进,然而,由于中西方纪录片在文化语境、基本理念、制作手法、审美取向上的巨大差异,中国纪录片想要真正走入国际市场,传递另一种声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福斯国际电视旗下国家地理频道亚洲区副总裁、中国区负责人祁冬表示,中国目前适合对外播出的纪录片并不多。 风光片很多,但类型趋同而且比较单一,国外观众更想了解的是这片土地上居民的生活状况,他们想看的是故事,但能讲故事、会讲故事的中国纪录片太少。